快乐方程式
国美经济学家萨缪乐森曾开列过一个著名的“
快乐方程式”:
物质消费
快乐=——

望
初看这个方程式,想想它的分子与分⺟及其商之间的能动关系,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。假设分⺟(

望)不变,分子(物质消费)愈丰富,则相对快乐的值愈大。反过来,分子(物质消费)不变,分⺟(

望)愈大,则相对快乐的值愈小。而一旦分⺟(

望)大到超过分子(物质消费)那么快乐之商便是小于1,没有了快乐,变成了痛苦。所谓“人心不⾜蛇呑象”便是贪得无厌乐极生悲的状态。
人活着,都希望生活的快乐。对快乐与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天

,然而快乐如何获得?
从方程式中我们不难看出,决定快乐程度的两大因素:物质消费与

望,

望是人的天

使然,而物质消费则是需要人去创造的。然而人们创造的物质消费越多,

望值也就越⾼。因而,人类追求的快乐值是无限的,永不満⾜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

望是人类社会创造财富,创造物质消费的原动力。
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反过来又不断提⾼着人们的

望。⾐不掩⾝、食不裹腹时,人们追求温

;温

解决了又追求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而现如今人们

望是什么呢?电脑、汽车、别墅、健康…不一而⾜,将来还有怎样的

望就不得而知了,这要看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。所以,魔鬼才和上帝打赌,所以浮士德才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。
无

则刚。明⽩这个道理的人很多,但真正能够抵御

望的

惑的人却很少,而在

望的驱驶下把坏事做尽的人就更大有人在。没有

望就没有了希特勒,没有了东条因机;也就没有了陈克杰,没有了陈希同。也有一些智者看到了

望的可怕,想方设法去减少

望,去躲避

望,因而就有了各种形式的宗教。比如佛教讲究无

、无为、无我、无物…,单调的教义不能克制

望的增加,怎么办呢?只好避开尘世,躲到深山老林中去修行,所谓“眼不见心不烦”然而,得到的⾼僧又有几人,成仙的道士又在何处?

望是好事也是坏事,老人家不是说过:矛盾总是对立统一的。好事可以转化为坏事,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。就看你如何去对待他,如何用正当的手段去实现你的

望。
当然,

望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物质消费的占有,萨缪尔森是个经济学家,他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总量。人们的

望除了物质领域的还有精神领域的。比如对金钱、美女、权力的占有等等。更有对知识的求渴,对⾼尚人格的期盼。
好好把握自己吧,用自己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

望;好好把握自己吧,别让

望遮避了你的双眼。
我向往美好的生活,生活的快乐是我最大的

望。
M.uMIxS.CC